2014/3/12

空洞的讚美

【聯合報╱史戴分‧格羅茲(Stephen Grosz)】 2014.03.10

我走在托兒所的走廊上,準備接女兒回家,正繞過轉角的時候,碰巧聽見老師對我女兒說:「妳今天畫了最漂亮的樹。好棒喔。」幾天之後,她指著我女兒畫的另一張圖,說:「哇,妳真的是繪畫天才!」

在這兩次事件裡,我發覺自己有些悵然若失。我要怎麼向托兒所老師解釋,我寧可不要她那麼稱讚我的女兒呢?

●被讚聰明的孩子撒了謊

心理學家卡蘿.杜威克和克勞蒂亞.穆勒在1998年開始一項頗為著名的研究。她們要求一群十歲和十一歲的孩子解開一連串數學問題。孩子完成第一階段的簡單問題後,研究人員會給每個孩子一句稱讚。有些人得到「很聰明」的評語,如「答得真好,你很聰明」。有些人則得到「很努力」的評語,如「答得真好,你一定很努力」。接下來,研究人員要所有孩子挑戰更複雜的題組。

結果出乎意料。

被稱讚「很努力」的孩子相當積極,不斷用新方法來解題。他們面對失敗也展現較大的彈性,會把失敗歸咎於自己努力不夠,而不是不夠聰明。

至於那些被稱讚「很聰明」的孩子顯得在意失敗,傾向選擇他們已經知道的題目。當題目變得困難時,他們也不太願意嘗試新方法。最終,這些因被稱讚「很聰明」而興奮的孩子,卻也因這句話變得焦慮,導致沒自信、缺乏學習動機,表現開始下滑。

當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孩子寫信給其他學校的孩子,敘述自己的經驗時,一些被稱讚「很聰明」的孩子撒了謊,把自己的分數提高許多。總的來說,短短一句稱讚就擊碎了這些孩子的自信,逼得他們焦慮到寧可說謊。

●讚美有時是一種不在乎

如果我們只是讚美,卻無法了解孩子和他的世界,以及他的感覺,那麼讚美就等同批評,最終也只是顯現我們的不在乎。

夏洛蒂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.史迪格里茲的母親,在北印第安納大學教授「閱讀障礙」多年。

「一個小孩做了他應該做的,或做得到的事之後,我不會稱讚他。」夏洛蒂告訴我,「當他做了真的很困難的事情,像是跟人分享他的玩具或展現耐心,我才開口稱讚。我也認為說『謝謝你』是很重要的。當孩子耐心地等我拿點心給他們,或耐心地等我幫他們的時候,我會對他們說『謝謝』。但是當孩子玩耍或閱讀的時候,我不會稱讚他們。」

沒有了不起的獎賞或可怕的懲罰,夏洛蒂把焦點放在孩子做了什麼、怎麼辦到的。

「參與其中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,因為這讓孩子明白自己值得被重視、傾聽。沒有了這一塊,孩子可能會轉而相信他做的事情只是為了獲得讚賞,而不是成就感。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聽孩子說話,怎能期望孩子學會傾聽呢?

不管跟孩子在一起,或跟朋友,甚至是自己,「參與其中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
但話說回來,和讚美比起來,讓別人專注在我們身上的「傾聽」,不是我們更渴望得到的東西嗎?


 摘自圓神出版 《說不出的故事,最想被聽見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