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2/27

台灣缺的不是人才 是夢想家

【聯合報╱馬叔安/研究生(新竹市)】 2014.01.24

半導體教父張忠謀說,台灣的悶與亂的根本原因,在於人才不夠;但是筆者認為,台灣缺乏的不是人才,而是夢想家。

台灣大專院校密度居世界前幾名,從這點觀之,高等教育批量生產出來的「人才」,至少在數量上並不缺乏。問題是,高等教育儼然成為「職業培訓所」,多數學子接受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,在於找到更好的工作、掙更多的錢。

偶爾和高中生談論,考大學時如何選擇科系專業,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:「什麼科系比較好找工作?」「什麼科系不用學數學?」「什麼學校就業機會比較高?」至於問到他們畢業後的理想或志願,則往往支吾其詞了。

求學之路上,只想著「如何成為什麼人」、「如何得到什麼地位」,卻不考慮「能做什麼事」,凡事希望一步登天,追求安穩,拒絕、懼怕挑戰與進步,是台灣年輕世代裹足不前的核心原因。

在現實環境壓力下,年輕學子傾向選擇,「看似」較有可能有利人生規畫的專業或科系,遺忘了自己真正的才能與興趣所在。「作夢」本應該是年輕人最大的本錢與權利,但多數台灣年輕學子卻似乎遺忘,甚至放棄了這個權利。


大學就讀新聞系的林懷民,因為對舞蹈的熱愛,放棄所學專業投身編舞,創辦雲門舞集,成為舞蹈界一代宗師。胡適於康乃爾大學讀農科時,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是文科,後轉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,終成中國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。

領導任何一個世代的年輕人,開創新局勢、新氣象的關鍵,從來都不是現實的利益,而是心頭的夢想,以及對堆築夢想的堅持。台灣年輕世代不乏人才,但只有敢作夢的人才,才是真正創造新世界的領軍者。


教育…人民能給容錯率?

【聯合報╱朱立安/教(嘉義市)】 2014.01.24

張忠謀說,台灣「人才不足」,聽到這四字箴言,教育決策人士是否會覺得羞愧呢?為什麼蔣經國時代能出更多真才實料的人,而馬政府執政五年多,年輕人失業率卻居高不下?從國外找人才,來和台灣人搶工作,是否就能釜底抽薪?

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,重頭戲之一是「補救教學」,為了每年多達廿萬人次的後段學生,要額外耗費納稅人十五億元。打著「扶弱」名號,只為了讓後段學生能順利畢業,這政策無助台灣的人才荒。

十二年國教就像eTag,人民不會給「容錯率」。台北市國中家長會長主動委由民間舉辦「特招模擬考」,報名學生逾萬,就是警訊的開始,只有政府還在狀況外,絲毫不知道人民必定用最嚴厲的眼光,審視每個環節。

在大學部分,這學期末也難聽到任何讚美政府的聲音。台灣的大學教授有一半以上是兼任,如今勞工意識抬頭,不願意只領微薄鐘點費卻做專任工作。但專任教授也慘,被逼著去考各種與本科不相干的證照,以美化學校的評鑑數字。

許多大學學生兼職助理,更出面檢舉學校規避勞健保,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將發動抗爭,加上大專校院倒閉箭在弦上,可預見將有更多大學師生上街拉白布條,這些都是當年政策缺乏遠見造成的爛攤子,那麼十二國教,又會造成什麼樣的惡果呢?

對於台灣的高等教育,教改派已形同放棄擺爛,但當年推動教改的爺兒們無官員被懲處,如今十二年國教又是教改實施以來,影響最深遠的政策,毫無失敗空間;但馬政府連入學比序的公平性,都不敢打包票,真的準備好了嗎?若不做能力分班,僅靠「補救教學」就能解決台灣的人才危機嗎?

其實教育最大敗筆,就是人人有文憑,但現在連私立大學文憑都沒啥用,未來補救教學若愈補愈大洞,將造成教育連環失敗,也讓高知識水平者,更沒合理的生涯發展環境,對政府也更無好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